系列专题 | 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系列3.0

//大型体育赛事专用道路网络规划方法

由于有严格的赛程和转播时间要求,大型体育赛事各参与方对出行时间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交通服务在固定时间内将赛事参与客户群从指定地点运输至相应的场馆。近年来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均由大城市承办,且竞赛场馆和居住地点往往分布在城市中的多个区域。随着大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加剧,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群运送至场馆的要求对交通系统提出较大挑战。因此,赛事主办组织往往要求举办城市承诺保证各主要客户群体出行的快捷、舒适、安全、可靠,为他们提供独立于城市日常交通的快速通道,以便为其提供优先通行权,保证服务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届赛事组委会和主办城市开始设置赛事专用道路以满足各客户群的交通服务要求。

#专用道路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专用道路已经逐渐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所常用的一项交通保障措施,各项赛事活动在筹办期间往往将设置专用道路作为一项惯例做法,专用道路将各场馆、枢纽、主要驻地等连接起来,在特定的时段内独立于日常城市交通环境。专用道路的设置为赛事参与者提供优先通行通道,保证主要客户群体,尤其是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贵宾等能够快速、便利地抵达竞赛场馆,不受城市日常交通拥堵的影响,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延误,确保赛事交通效率及客户群出行时间可靠性。

 

#赛事专用道路网络规划方法

一、规划原则

(1)按需设置:依据需求在有必要的路段设置,根据需求程度选择不同的设置形式,并精准设计赛事专用道路网的使用日期和时刻。针对残疾人运动会,应按照残疾人赛事需求及竞赛项目和场馆住地情况对专用道路网进行相应调整。

(2)连续成网:通过不同的设置形式连接竞赛及非竞赛场馆、交通枢纽等赛事相关重点基础设施,并注意连续设置、形成网络,注意在交叉口及起始点的连续设置方式,避免出现衔接空白或关键节点拥堵。

(3)归一原则:在不影响整体效率的前提下,设置集中通道,尽量将不同起讫点的离散需求归集到统一的路径,节约道路资源,减少专用网络占用的道路或车道,尽量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4)安全为先:设置形式、设置位置、设置方法等要减少冲突,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季节、山区道路等所面临的恶劣天气、地质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可能性设置备用路线,以提升专用道路网络应急及安全韧性,保证专用道路网络的通行安全。

 

二、初步方案规划步骤及方法

赛事专用道路网络虽然是在短期内使用,但其规划基本方法与传统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通道规划类似,均需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资源,按照多种形式一体化网络布局要求,以路径连接主要起讫点或客流集散点来编织网络,形成合理的网络规划方案。不同之处在于,赛事专用道路网络的首要目标是在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基础上,确保满足不同客户群的出行时间要求,而不是优先考虑客流量。

1、分类分析服务对象。赛事专用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贵宾(奥运大家庭成员)、运动员、技术官员、新闻和转播媒体、赞助商、服务和后勤支持等客户群体。主要群体对赛事专用道路的交通需求如下:

(1)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比赛运动员在交通系统中享有最高的优先权,任何一次大型赛事的交通保障工作都应该以运动员为核心。在运动员村和所有竞赛场馆之间要有可靠的交通保障,根据阶段不同,运动员的出行需求会有所变化。赛前主要是抵离口岸到运动员村、运动员村往来各竞赛场馆;比赛期间主要是往来于运动员村和各竞赛、训练场馆;赛后则主要是往来于运动员村和抵离口岸之间。一般由赛事组委会提供运动员班车服务。

(2)技术官员。技术官员是比赛得以进行的另一重要群体,也是赛事专用道路的另一服务对象。技术官员一般居住在技术官员村或一些零散的注册酒店中,赛时主要出行是往来于居住地与对应竞赛项目的场馆。一般会由赛事组委会提供班车或根据人数多少提供不同车型的集体乘车服务。

(3)注册媒体。注册媒体使用赛事专用道路的车辆类别包括媒体班车、转播商班车、转播车、分配或租用的媒体小汽车等。媒体主要往来于住地、竞赛场馆及新闻中心之间,是出行较为复杂多样的客户群体。

(4)贵宾。用户类型多样,包括国际政要、国内政要、奥运大家庭成员(包括赛事主办团体官员、赛事组委会官员、各国家代表团官员、单项体育联合会官员)等。这些贵宾的分配用车都可以使用赛事专用道路。服务的路线随意性较强,但在不同时段各有重点,赛前主要是从抵离口岸至居住酒店;比赛期间主要是从居住酒店至竞赛场馆;赛后主要是往来于酒店和抵离口岸之间;会议活动期间,往来于酒店、场馆和活动现场之间。

(5)赞助商。使用赛事专用道路的赞助商分为两类:一类是赞助商工作人员,乘坐工作人员班车或使用小汽车,主要出行为往返于居住地和竞赛场馆之间;一类为赞助商宾客,主要出行为集体从居住酒店乘车前往竞赛场馆观赛。

2、系统研究OD区位确定网络覆盖范围。专用道路服务对象的出行需求起讫点(Origins and Destinations,OD)主要为竞赛及非竞赛场馆和赛事官方住地等交通服务场所,应对交通服务场所的整体布局、具体位置进行分析,确定专用道路网络覆盖范围。交通服务场所具体包括竞赛场馆、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抵离机场、服务于赛事的火车站等交通枢纽,还包括运动员村,技术官员、媒体工作人员和贵宾的官方住地酒店等。

3、分层次逐步选择路径搭建网络。将需求划分层次,以运动员、技术官员、注册媒体、贵宾、赞助商的优先顺序,逐步构建出行路径网络。运动员作为最高优先级的保障对象,其住地至各竞赛场馆通行路径是整个赛事专用道路网络的骨干,在此基础上依次对其他客户群体出行OD之间的行驶路径进行选择,并叠加至运动员出行路径所形成的骨干路线上,再与机场等城市外围枢纽的连接通道和赛区之间的跨赛区通道相衔接,形成完整的赛事专用道路网络。

4、按需选择专用道路设置类型。专用道路网络主要为赛事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及奥运大家庭成员等赛事参与利益相关方车辆提供服务。这些利益相关群体出行需求预测分析涉及众多因素,根据各赛事惯例、场馆座席分配及交通服务安排等因素,可基本确定各场馆、各服务群体在赛事期间每天分时段的交通产生和吸引量,并将上述交通量在所选路径上进行分配。由于这些群体在比赛以外的其他活动有相当的随机性,还需要根据以往经验对专用道路网络交通量进行估算修正。最后,结合所选路径的道路条件以及通行需求,针对不同的路段选择适宜的设置类型,由一种或多种形式的专用道路共同组成赛事专用道路网络。

5、最优化确定专用车道设置位置。为减少社会车辆进出干扰和公共汽车停靠站影响,赛事专用车道一般选择设置在最内侧车道。当设置在该路段上的专用车道起终点间隔过短,可考虑设置在最外侧车道,以避免赛事车辆进出专用车道频繁变道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三、仿真评估及优化调整、

1、评估目的

(1)评估方案能否满足各类赛事客户群出行服务要求,是否为最优方案;

(2)评估在满足赛事交通服务要求的同时,能否尽可能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3)评估专用道路网络各主要路段和节点的通行状况,并对其中容易拥堵的地点提出相应改善建议;

(4)通过仿真模拟,为专用道路的交通组织和管理等具体方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同时为赛时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政策提供辅助决策

2、评估指标

(1)路网层面评估。选择不同客户群行程时间、专用道路网总负荷度两个指标来评估专用道路网络总体服务能力及负荷,以评估专用道路本身的运行效率是否满足赛事要求。选择社会交通路网总负荷度指标评价专用道路设置后对城市整体交通的影响。

(2)路段层面评估。采用专用道路路段平均车速、专用道路路段负荷度指标评估各专用道路的赛时运行情况。采用相邻社会车道及平行道路的道路负荷度指标评估专用道路设置后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3)节点层面评估。采用专用道路网关键节点延误水平指标评估专用道路各出入口及平面交叉口的运行情况。

3、方案优化调整

(1)结合评估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及多方案比选。①若客户群行程时间不满足申办承诺及要求,可通过调整路径或减少节点延误对方案进行优化。②若某些专用道路路段负荷度过高,则需通过扩大专用道路通行能力或减少该专用道路路段负荷交通量进行调整,一般采用在专用道路网络中增加平行道路分流的方式对方案进行优化。③若有多条道路可实现相同功能,应综合考虑几种方案对社会交通的影响以及不同方案道路负荷度,选择最优方案。若社会交通在某些路段的负荷度较高,则需选择其他可替代路径优化方案。

(2)结合评估结果,提出赛事交通组织建议及社会交通组织和管控意见。①若关键节点延误水平较大,应对相应节点进行交通疏导和管控,并细化专用道路在节点处的设置形式。②若社会交通路网总负荷度过高,可提出在赛事期间采取大范围社会交通管控政策的建议。

 

四、运行管理要点

1、与城市公交专用车道协同融合管理

近年来随着公交优先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城市纷纷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以保障公共汽车路权。在赛事专用道路网络规划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两种专用车道在相同道路上同时存在的情况。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需从多个角度系统综合衡量:一是考虑两种专用车道的设置位置,若均设置在最内侧车道,在确保公共汽车行驶速度和停靠站不对赛事车辆造成较大干扰的前提下,可设置共享专用车道,允许公共汽车及赛事专用车辆共同使用;若公交专用车道在最外侧车道,赛事专用车道在最内侧车道,则建议在赛事期间暂停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允许社会车辆通行。二是考虑公交专用车道上的公共汽车流量,若流量较高宜保留其专用性质,引导社会车辆绕行其他道路。

 

2、专用道路启用时段的灵活运行管理

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除了专用道路的类型选择要适宜之外,还可在使用时段上灵活管理。结合每日不同场馆赛程起止时间及各客户群车辆抵离场馆的时间规律,可基本确定各专用道路的启用起止时间,而无须全程不间断启用。需要注意的是,专用道路起止时间应尽可能保持一定的相对长期稳定性,过于多变的起止时间往往会对公众产生困扰。

 

来源:公众号“城市交通”(孙玲,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大型体育赛事班车系统规划与组织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组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包括多个相互关联、层次各异的规划体系和专项。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场馆交通组织规划、班车系统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道路与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班车系统规划是大型体育赛事通用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对赛事交通服务标准及交通总体规划的落实与深化,同时班车系统规划与场馆交通组织规划、交通场站规划是互为反馈、相互校核的关系,是后两项规划的基础。大型体育赛事出行需求与城市出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赛事出行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不同群体在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等行为特征上的多层次、差异性。班车系统对准时性、直达性的要求远高于城市公共交通,如不能及时到达场馆将引起重要赛事延误事故;同时赛事交通需要短时集散大量人员,对交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针对赛事交通需求的特殊性,制定不同于日常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与运行模式的特殊运行组织与专用服务系统。

#班车系统规划流程

1、班车方式出行人数预测

首先需要测算各类客户群高峰日、高峰小时出行的总需求。测算的基础数据包括三项:赛程、各类客户群人数、各类客户群入退场时间规律。例如,运动员一般需要比赛前至少一个小时到达场馆,结束比赛后,会在一个小时内离开场馆。基于此测算出各场馆每一类客户群高峰日、高峰小时的出行需求;然后根据各类客户群的交通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客户群不同交通方式出行比例,进而测算需要专用班车系统服务的客户群出行人数。

2、班车线路规划

首先需要明确各类客户群班车线路的出行起点和终点。对于比赛、观赛类的班车线路,出行起点一般为客户群驻地,出行终点一般为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类客户群的出行方向,进而规划出各类客户群的班车线路,包括线路走向和上落客点位。

3、班车配车数测算

线路配车数与班车的发车方式直接相关。对于定点发车类型的班车线路,线路配车数=(线路单程运行时间×2+上客时间+落客时间+车辆调度时间+安检、免检、验证时间)/线路发车间隔,式中:线路单程运行时间指车辆从发车点至终点站的行车时间;上客时间即车辆在所有停靠站的上客时间之和;落客时间即车辆在所有停靠站的落客时间之和,如果车站同时发生上客和落客,则取二者中的高值。对于集中发车类型的班车线路,线路配车数=线路运送人数需求/(车均载客能力×满载率×车辆周转次数),式中:线路运送人数需求指该线路当日需要运送的人数总和;车均载客能力指该车型核定载客人数;满载率根据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实际设定,例如媒体班车考虑随身携带摄影器材等情况,满载率会适当降低。另外,在班车车辆的配备中,需要考虑备用车。备用车的主要作用为:1)车辆临时故障、交通拥堵情况下的应急用车;2)高峰客流的备用车,在客流高峰时段,需要增加车辆进入线路运行;3)考虑车辆加油及充电、车辆启动准备、车辆清洁、驾驶员就餐换班等时间的影响,需要在线路上增加备用车辆。

4、班车运行计划制定

在班车线路规划完成、发车方式和服务时间确定、线路车型及配车确定后,需要制定客户群班车线路的运行计划。运行计划应当以三个“一”为基础制定,即针对每一个客户群、每一个场馆、每一个比赛日分别制定具体的运行计划。运行计划中通常涵盖的内容包括日期、线路编号、起点站、终点站、线路单程时间、每班次发车时刻、车辆数等。

5、相关保障措施及预案制定

班车系统运行计划制定完成后,班车车辆和停车位等交通设施的需求基本明确,在此基础上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预案的制定,包括车辆所需能源的保障计划、班车运行团队的构建、运力及应急保障预案、班车场站的规划设计与保障,以及司乘人员的食宿等后勤保障计划。

 

#班车系统规划要点

1、赛事班车与日常出行分离

班车线路走向的选择要结合道路状况,优先选择赛事专用道路,尽量减少选择与城市日常出行重叠较多的道路,以保证班车线路的运行速度和准时性,减少与城市日常交通的相互干扰。以武汉军运会为例,客户群班车系统路径主要选择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见图2),保证了车辆运行效率,同时减少穿越中心城区,避免交通拥堵。

2、班车上落客位靠近目的地

在交通保障服务中,班车上落客的位置会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优先级别和服务要求设置,例如对于优先级别最高的运动员群体,班车上落客位设置在竞赛场馆运动员功能区旁边,运动员下车即可到达运动员功能区。2018年平昌冬奥会某竞赛场馆的运动员班车上落客位紧邻运动员休息室和缆车站,运动员下车后直接进入休息室(见图3)。对于其他客户群体,班车上落客位也应当尽量靠近客户群的功能区,运动员、媒体、技术官员等优先级别较高人员的上落客位应当就近设置;观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上落客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近设置。

3、班车首末站预留充足空间

由于赛事交通具有短时人流聚集的出行特点,赛事线路有时不能按照公共汽车固定发车间隔、每次只发一辆车的方式,而是采用一次发几辆车的列车化发车方式,因此应当为各班车线路预留充足的上落客位空间。同时,班车首末站是人群主要集散区域,在空间上要预留足够的乘客上落客候车区域;在流线上要尽量实现人车分流。对进出首末站的车行通道也要预留充足的排队和超车空间,保障首末站区域交通空间充足、车辆运行有序。

 

#班车系统交通组织策略

1、精准化提供班车服务

在制定不同班车类型和班车线路的发车方式和服务时间时,应当结合不同客户群的出行特征进行安排。例如对于比赛、观赛类班车,客户群到达和离开都较为分散,可以采用公共汽车式的发车方式,即定点发车;而对于志愿者这类群体,具有早上集中到达、晚上集中离开的特点,更适合采取集中发车的方式,即早上某一时刻集中发车将志愿者从驻地运送至场馆,晚上某一时刻集中将志愿者从场馆运回驻地。

2、灵活组织班车运行

(1)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线路车辆的相互调用满足高峰客流出行需求。

根据赛事举办的特点,不同班车线路出行高峰发生的日期和时段并不相同,因此可以相互调用车辆。典型的调用场景包括:①比赛班车调用到抵离服务中,客户群抵达高峰一般发生在比赛开始前1~2周,此时大部分赛事尚未开始,可以将比赛班车暂时调用,服务抵离出行;②不同场馆比赛班车的相互调用,不同场馆的竞赛日期会存在差异,将没有比赛安排的班车线路车辆调用到有比赛安排的班车线路上也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利用车辆的做法。若要实现班车的集约利用,对于车证的安排需要比较灵活,车证与车辆不能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方便实现车辆在不同线路、不同场馆的交通服务。

 

(2)利用客户群错时出行特点,鼓励合乘的班车服务,以集约利用车辆。

2018年平昌冬奥会提出了合乘班车的概念,以达到节俭办奥的目的。通过对住在同一酒店(驻地)的媒体人员、技术官员、工作人员等设置合乘班车的交通服务模式,实现线路集约设置、车辆集约利用的效果。不同客户群出行高峰时段存在差异,一般是工作人员需要最早出行,然后是技术官员,最后是媒体。通过合乘线路的设置,可以充分提高线路在各个时段内的车辆运载效率,从而实现集约利用车辆的目的。

 

3、加强纵向指挥与横向沟通

(1)构建三级纵向指挥调度体系。

客户群班车的调度指挥体系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团队调度室,负责管理所有班车、人员、资源等,负责与所服务客户群对接出行需求,负责班车时刻表的制定、审核、调整;第二级为车队调度,负责管理本车队的人员和车辆,负责本车队车辆和驾驶员排班计划;第三级为现场调度,在班车线路的首末站(如各驻地和场馆),负责班车线路实际的发车和调度执行。

(2)加强与场馆团队的横向沟通。

班车的交通运行团队要与场馆团队保持密切的沟通,以随时了解所服务客户群的出行需求变化情况。成功的经验是要加强场馆现场调度与车队调度的对接,现场调度人员在管理上隶属于场馆运行团队,但一般是从车队人员派出,在工作上要与车队调度保持密切对接,从而实现场馆出行需求的各种变化能够及时传达到交通运行团队。

(3)加强与交通场站团队的横向沟通。

班车的交通运行团队主要负责车辆的具体运输任务,而交通场站则是提供车辆停放、维修、加油、充电、清洗业务以及班车运行团队人员餐饮、后勤保障的大本营。班车运行团队和场站运行团队要做好对接,与场站团队说明停放车辆数量、加油需求、后勤保障需求等,以便场站团队做好班车运行保障工作和运行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班车运行团队中的调度人员一般驻扎在场站进行调度工作,但在管理上属于运行团队直接管理,并不隶属于场站团队。

 

来源:公众号“城市交通”(陈素平,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News.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