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 | 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系列2.0

//郭继孚: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战略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人口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塑造,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等带来难得的机遇。然而城市日益增长的常规交通需求,叠加突发而集中的赛事交通需求,给城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方人员众多,需要高质量赛事人员交通服务。而伴随着赛事的,还会有大量国内和国际性休闲、旅游、购物、娱乐和文化活动等其他出行需求。赛事的顺利进行需要体育器材、安保通信设备、媒体器材等物资供应保障和食宿供应,带来大量的货运交通需求。因此,大型体育赛事会对城市客运交通、物流保障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考验着城市交通应对特殊事件的保障能力。城市政府迫切需要高屋建瓴地制定相关交通战略,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以赛事促进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已有研究往往针对特定城市、特定赛事,本文聚焦于大型体育赛事普遍的交通特征、给城市带来的挑战以及城市和赛事双方的应对策略,研究更为全面和普适的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战略。

#赛事交通需求特征

1、多层次差异性

赛事期间,相关贵宾、运动员、裁判、媒体、比赛组织人员、工作人员和观众等不同人群出行需求构成了赛事的基本需求。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不同。贵宾出行以观赛、相关礼仪活动等目的为主,交通需有高度的安全保障和舒适性;运动员、裁判等出行以参赛或观赛为主,对交通的时间可靠性要求很高;媒体出行以采访报道为主,要求时间可靠性高,而且需要保证媒体器材的运输;比赛组织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出行以赛事组织服务为主要目的,要求时间可靠性高;观众出行以观赛为主,需要清晰的交通引导信息前往比赛场馆,同时要求场馆能够在短时间内疏散大规模人群。不同人群、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在交通服务舒适性、安全性、时间可靠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交通服务需要按照赛事规定的服务标准提供对应的专车、班车等服务,同时提供无障碍设施以及相应的标志标线,保证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针对观众出行需求分散、随机性强的特点,需要依靠城市交通配合赛事专线服务进行保障。

2、时空分布不均衡性

赛事期间,各类群体的日常出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比赛的日程安排决定了不同比赛日客流的不均衡性。上座率高和观众数量大的比赛项目会吸引更多的客流,导致这些项目所在日期的客流明显比其他日期更为集中。对于一场比赛,不同人群的客流到达和离开时间分布不尽相同,但是赛前和赛后数小时是客流到离的集中时段。对于多场馆的大型体育赛事,“集中+分散型”的体育场馆布局形态能够高效地整合城市现有资源,有利于主办方有效协调交通、媒体、食宿等各项活动,减少市政配套设施投入与后勤、安保等费用,同时,又能实现提高场馆赛后利用效率与推动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就决定了主场馆区域的赛事活动相对集中、交通需求也更为集中。观众作为最大的出行群体,其出发地散布城市各个区域,而目的地集中于场馆。因此,场馆区域周边的交通需求相对更为集中,需要针对赛事场馆的分布特征,构建针对性的交通服务体系,这对于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各类人群出行时空的不均衡,说明赛事出行需求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是局部性和短时性的。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开或者削减城市交通与赛事交通时空聚集的重叠,就能够实现城市交通和赛事交通的协调融合。

3、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赛事期间,各个群体的出行需求各不相同,其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发时间、具体路径各有特色。但是除贵宾和赞助商等特定人群的少部分出行外,其他大部分出行均与赛事的赛程安排密切相关,各个场馆的赛程和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决定了各类人群相关出行。赛程的调整尽管可能改变出行的时间分布,但是只要及时沟通和实时跟踪,出行的调整也可以提前预知。另外,通过控制售票数量、活动规模等手段,可以确定出行规模。因此,赛事交通需求是可预测和可控的。

 

#赛事交通战略

赛事交通是临时需求,随着赛事的结束快速消失。因此,从经济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交通设施规模的设定应以满足一般时期交通需求为准,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以有效利用资源

1、赛事交通战略的目标和原则

赛事期间交通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为赛事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安全、准时、舒适、可靠的交通系统,实现赛事申办报告中的承诺。同时保障城市的基本出行需求,实现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互惠共赢。主要原则包括:

(1)协调性原则:着眼于城市长期的发展目标,兼顾大型赛事期间交通运行保障的需要,局部性的交通需求通过交通组织和需求管理解决,尽可能减少对城市正常社会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协调城市背景交通与赛事交通的关系。

(2)系统性原则:在保证各项战略自身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的同时,需要注重不同战略之间的匹配和互补,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并重、需求管理与设施运行并重,充分考虑赛事交通的系统性优化。

(3)优先性原则:优先保障赛事交通的准时、高效、安全、可靠运营,优先保障事关城市基础民生的基本交通需求。

(4)公平性原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避免对部分弱势群体造成负面影响。

2、赛事优先战略

保证赛事交通的高质量运行是主办城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采取赛事优先战略,保障赛事交通服务。

(1)有效的组织保障:赛前由政府和组委会牵头制定赛事相关的规划、建设工作。赛时应成立由政府、公安、交通、组委会等部门组成的赛事交通管理机构,负责赛事交通的运营,以及和社会正常交通的协调管理工作

(2)按期推进赛事交通专项规划:根据赛事筹办的时间安排,按期推进赛事交通战略、赛事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赛事交通组织规划及场馆客流疏散组织等赛事规划工作,保证为赛事提供高品质、可靠的交通服务。

(3)加快赛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对外交通能力和赛事交通需求,按照规划推动城市相关对外道路、高铁和航空港的建设,保障赛事对外交通需求。市内交通根据场馆分布和需求分析结果,加强相关快速路、场馆周边道路及停车设施、轨道交通线路、公共交通枢纽等各项建设。

(4)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综合分析城市背景交通情况和赛事交通影响,研究采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必要性。根据赛事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制定对应的需求管理措施,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削减城市背景交通出行总量或者改变出行的时空分布,为赛事交通提供一定的设施能力富余

(5)制定应急预案:考虑到交通安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需要根据赛事要求制定应急事件处理预案。主要考虑场馆的应急出入口规划、交通备用车辆和备选线路、应急人员的保障与培训、应急预案措施等方面,保证赛事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妥善处理。

3、公交优先战略

为了应对赛事带来的临时性大规模客流,城市交通必须采用公交优先政策,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通过提供集约化方式的交通服务应对赛事交通需求,这是赛事期间城市交通采用的基础性策略和关键举措。从已有经验看,赛后对于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较高,不存在设施弃用的问题。公交优先政策包括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交通运行品质、票价优惠等方面。

(1)在赛事筹备期间,主办城市大多会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交通场站等设施,为公共交通提供更多的容量。里约为迎接奥运会,修建了5条铁路干线,合计270 km;3条地铁线合计57 km,41座车站;3条BRT线路合计120 km,134座车站;2条轻轨线路合计9 km;新开通4条轮渡线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保障了公共交通运力,满足赛事期间城市背景交通需求和赛事交通需求的双重压力。

(2)提升公共交通品质,吸引更多的城市背景出行和观众出行采用公共交通,通过大容量、高效的交通方式实现道路资源的集约利用。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场站和线网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另外,根据赛事安排和场馆布局,在预测赛事出行需求基础上,规划高效运营的赛事线路,提供公交专线运营服务,吸引观众采用公共交通方式观赛。例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通过设置远端停车场、换乘穿梭巴士的方式,缓解赛场周边的交通拥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鼓励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观看比赛,还规划建设了一批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出租汽车停靠点及自行车停车区等,为方便观众乘用公共交通提供了设施上的便利条件

(3)许多赛事在申报阶段承诺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持票观众提供免费的公交服务,以满足赛事服务标准,这也是提高赛事交通服务水平的一项有力措施。根据赛事规模和赛程安排,合理估计免费用户的需求总量,研究免费时段、免费范围、免费人群、相关企业线路等具体执行方案,并完善监督执法机制。

4、绿色低碳战略

为了满足赛事组委会关于保障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以及希望通过赛事展现城市绿色技术实力等需求,赛事筹办通常会对绿色环保领域提出要求,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行、交通管理等方面采用绿色低碳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采用新建筑技术或材料减少场馆、场站建设运行能耗,配置新能源车辆减少道路尾气排放,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减少空驶能源消耗等,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广泛宣传和推广绿色交通理念,推进环保领域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市采取了黄标车停驶、更新、改造,加快公交车辆更新,采用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轿车用于奥运交通服务,有效地推广了绿色交通理念。

5、科技办赛战略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组织交通,最大限度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以有效保证赛事交通的运行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信息采集、管理、发布、交换与共享、信号优化控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公共交通系统优化,为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赛事交通系统运行提供科技支撑。另外,随着现代通信移动终端的普及和5G通信的发展,可为参会者提供基于个性化需求响应的观赛指引、场馆导览、出行导航、餐饮住宿和移动支付的一体化服务。特别是针对跨区域、大规模、多方式换乘的出行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终端收集各类人群的出行时空分布和出行品质要求,精准匹配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在满足赛事各利益群体出行需求的同时,更有助于组织者提高组织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此外,出行及其他多方信息的汇总及交互体验能够给参与者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参与者参会体验。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发的“冬奥通”APP将作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集成赛事相关信息,针对不同用户群实现“一个APP畅享冬奥”的个性化服务,也为赛事组织和运行提供整体的移动通信协同和共享服务平台。其服务内容包括办公、协同、出行、文娱,并提供互动畅想聊天,将为冬奥参与者带来个性化的高品质服务。

6、宣传措施及战略评估

开展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保证交通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赛事的特点,提前宣传赛事的影响和对应的交通战略,制定对应的宣传方案,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居民赛事期间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性,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力争各项战略实施效果最大化。根据监测数据或者开展调查,评估赛事期间相关交通战略的效果,有助于总结经验,理解各项政策和措施对出行行为的影响,便于城市借鉴相关经验制定日常交通战略。分析赛事期间城市交通运行情况,如公共交通运量变化、道路交通量和速度的变化,验证交通服务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总结对居民的影响及接受度、社会评价等方面,便于其他赛事制定交通战略时借鉴经验以提高社会满意度。

 

来源:公众号“城市交通”(作者:郭继孚)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总体规划框架及要点

#交通服务规划目标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总体规划旨在为所有客户群提供与赛事相关的交通服务和基础设施,以便为赛时提供安全、高效、准时的交通系统和服务;既要满足每个客户群体的具体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对城市正常交通运行的影响。不同赛事服务的客户群略有不同,以奥运会为例,客户群包括奥林匹克大家庭、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国际奥委会成员和嘉宾、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成员、国际和国内政要、媒体、赞助商、工作人员和观众。各客户群的交通服务规划目标包括:1)所有提供交通服务的人员均训练有素;2)确保所有的交通服务均安全及可靠;3)为所有赛事成员和观众提供畅通的交通服务;4)建立和完善可满足赛时需求的交通措施,如赛事专用路和车道、交通需求管理,同时尽量减少对居民必要出行的干扰;5)确保交通运输方案满足所有客户群的需求;6)为所有观众提供舒适、可靠、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7)在经验丰富的赛事交通专家指导下,提供经过全面规划、培训和演练的交通服务方案,以有效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8)提供备用驾驶员和车辆,以灵活、快速地应对交通需求或情况的变化;9)根据需要为客户群提供通往所有竞赛或非竞赛场馆的无障碍交通工具;10)提供环保、低排放的交通服务;11)充分考虑赛后运营等情况,留下宝贵的赛后遗产,为城市、地区和国家未来的赛事活动服务。

 

#总体规划要点

1、赛区概况

对赛区的交通基本情况、交通服务对象种类及数量、赛程安排进行梳理,为制定交通服务策略和服务标准奠定基础。

2、职责与分工

高效运行的组织机构是赛事顺利举办的基础,因此要明确赛事交通职能部门(一般为组委会交通部门)的职责与分工。赛时指挥架构也应包含在交通总体规划中,即将赛事交通的不同组成部分整合到一个单一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中,包括注册客户群的交通服务、工作人员(志愿者) 和观众交通服务、公共交通、场馆交通、交通枢纽、交通管理和执行。每个组成部分都应有专门的上报机构,即设置一个或多个分指挥中心,然后与整个赛事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相结合,并且系统会与主运营中心以及其他关键运营中心(如安保和机场)整合。

 

3、交通服务策略

交通服务策略是每个客户群交通服务的基石,在制定交通服务策略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跨赛区交通需求。尽量选择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服务方式,尽可能选用“铁路+公共交通”方式组织交通。如果道路资源短缺且距离较远,应尽量少使用机动交通而采用铁路方式,将客户群从火车站经公共交通直接运输至场馆,践行可持续交通的理念。

(2)交通枢纽布局。交通枢纽的布局应能处理多个场馆的高峰集散交通。

(3)交通管理措施。考虑道路通行能力的限制和场馆的集中程度,必须对持证的赛事班车和小汽车实行严格的实时管理。

(4)可持续交通理念。落实可持续交通规划理念,一是在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优化传统的交通发展模式,如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和尽可能减少使用污染更大的私人机动交通。

4、各客户群交通服务方式

与赛事相关的客户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赛事举办息息相关,需组委会提供专用交通服务的注册客户群,包括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组委会成员及市场开发合作伙伴等;一类是以公共交通服务为主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观众和公众。对每类客户群提供交通服务的基础是明确其交通需求。

(1)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预测应在尊重赛事现有和规划的交通系统并尽量避免干扰城市日常交通的情况下进行,以期达到满足赛事交通需求、平衡交通运力、确保正确使用各种交通方式(铁路、道路、人行道等)的目的。根据赛事各场馆类型、客户群类型以及赛程,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对赛时高峰情景进行模拟,判断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是否足够,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2)注册客户群交通服务赛事交通总体规划应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确保每个客户群都能获得最佳赛事体验的交通服务。交通服务的内容涉及客户人数、客户住宿情况、交通服务类型以及拟服务的线路。以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为例,交通服务规划流程主要包括:

明确参赛人数;预计参赛规模约5 600名运动员和代表80多个国家奥委会的随队官员。

确定住地信息;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将分布在4个地点。

汇总运动员所需的交通服务类型及安检类型;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交通系统将提供奥运村、官方住宿地、训练和比赛场馆以及其他指定场馆和地点之间的交通服务。为运动员、随队官员及其随行行李和运动设备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从住地到场馆的训练和比赛服务;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观赛服务;抵离服务;开幕式和闭幕式服务;奥运村相关服务,如颁奖广场服务;奥运村内服务;奥运村和技术官员酒店之间的连接服务。

考虑其他类型的交通服务;如国家(地方)奥委会专用车辆。

制定初步的车证政策;除了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的交通服务车辆和国家(地方)奥委会分配的车辆提供车辆通行和(或)停车许可证(Vehicle Access and/or Parking Permit, VAPP)外,国家奥委会还可以选择通过收费卡流程为其他车辆购买车证。

(3)工作人员、观众和公众交通服务

工作人员、观众和公众是每天需要运送的最大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和赛事专用交通的结合将为这类人群提供大部分服务。赛事交通总体规划应对这三类人群的交通服务政策作出明确规定。

工作人员

应优先考虑工作人员的交通服务,以确保其可以安全高效地进入工作场所。一般工作人员的交通服务包括:加强当地公共交通服务频次,延长运行时间;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开通连接各赛区、场馆的赛事班车线路。

观众

需要在交通总体规划中制定确保所有持票观众都能成功观看比赛的政策,并且为观众提供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铁路、班车、缆车等,以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一般大型体育赛事场馆附近都不会设置观众停车位,尤其是奥运会。

公众

公众在赛时有出行需求。编制交通总体规划过程中应与当地政府沟通,制定满足其需求的措施,主要包括促进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减少背景交通量;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调整假期和工作时间;推进在家办公时间,缩短通勤高峰时间和交通量。

5、保障性交通服务

(1)场馆交通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总体规划应梳理所有场馆的基础信息,为下一步制定场馆运行计划打基础,如位置、容量、赛事、距其他场馆的行程时间矩阵,以及距其他重要场馆的距离矩阵。

(2)巴士运营

赛时为每个客户群提供安全、快捷和方便的多式联运交通系统,需要考虑公共交通运营、基础设施升级、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工作人员招募、车辆筹措、场站布局及车队运行等,这些方面的初步预测结果以及规划方向都应在交通总体规划中体现。

(3)交通需求管理

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是赛事交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客户需要得到准确的交通信息以便规划每日行程。因此,赛时为各客户群提供准时、安全的交通服务是对交通管理的重大挑战。赛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可以从出行需求和交通管控两方面着手。出行需求措施着眼于主动改变出行行为和减少交通流产生。交通管控措施主要针对交通流管理,例如赛事专用道规划、停车限制和法规变更等。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思考应在交通总体规划中体现。

6、其他相关主题

(1)仪式交通

大型体育赛事为在主办城市举行仪式、文化活动和其他非体育活动提供了机会。这些仪式交通规划将纳入交通总体规划,以确保交通服务的一致性和成功运营。

(2)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涵盖可能影响赛事各客户群交通服务的众多场景,包括赛时可能出现的与天气、内乱、事故或关键系统关闭有关的情况或事件。应急预案是交通总体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

(3)可持续交通和赛后遗产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总体规划还应考虑提供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包括公共交通的使用、低排放、低碳技术以及赛后为城市留下持久的运行系统和知识遗产等。因此,在制定交通总体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赛时和赛后需求,既满足赛事需求,又可在赛后满足体育、旅游和商业基础设施需求,确保赛后留下最大化的可持续遗产。

 

来源:公众号“城市交通”(作者: DI Gernot Leitner)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服务标准研究

#交通服务标准编制原则

交通服务标准的编制需要明确赛事交通服务对象、服务类别、出行权限、服务时间和服务范围等内容。赛事《主办城市合同》和赛事相关文件要求是交通服务标准编制的基础。在制定标准时,应平衡好高要求的赛事出行服务保障和节俭办赛理念,以充分做好赛事遗产赛后利用的工作。综合历届大型体育赛事交通保障情况,交通服务标准在制定时应考虑完整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

 

1、完整性:服务对象应涵盖赛事相关的所有客户群体,以及所有与赛事出行相关的场馆和场所。

2、有效性:交通服务应满足赛事各项活动安排,从客户群抵达开始,直到其离开举办城市;在服务水平上应满足客户群到离场时间规律,确保交通服务有效,服务水平满足出行要求。

3、可行性:在充分借鉴历届赛事成功举办经验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自身特色,提供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交通服务,不追求一定要满足严苛的服务要求,制定“本土化”交通保障方案,体现城市特色。

4、经济性:深入了解各客户群出行特点,分析出行强度高的日期、时段和起终点,针对特征差异明显的出行活动(如竞赛、开闭幕式和会议的出行特征完全不同),制定不同的交通服务类别,并合理制定各项交通服务类别启用时间、服务范围等,充分体现节俭办赛理念。

 

#交通服务标准编制

交通服务标准编制的重点是明确各客户群不同出行目的下可享受的交通服务类别、划定各客户群出行权限、确定交通服务时间以及规定各交通服务类别的服务范围。

1、明确交通服务类别

本文对不同类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服务类别进行汇总,主要交通服务类别包括专用小客车、合乘小客车、专用班车及合乘班车、专用分配车辆、收费卡车辆、租赁车辆、出租汽车和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服务。若涉及跨城市、赛区出行,也需要视需求提供航空、铁路运输服务。在充分满足各客户群出行需求条件下,应根据场馆布局、交通条件等对交通服务类别进行选择,尽量做到降低赛事交通影响和降低办赛成本。以奥运会为例,为充分体现办赛可持续性,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首先做出改革并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Olympic 2020 Agenda),各业务领域可结合自身特点适当改变工作和服务模式。2018年平昌冬奥会首次提出合乘班车(Transportation Connected, TC)。由于媒体中心班车场站与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距离较近,步行可达,平昌冬奥组委将部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小客车服务与媒体班车整合,以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和车辆需求,从而达到节俭办赛的目的。此共享模式受到国际奥委会高度认可,并将其纳入奥运会官方文件,计划通过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该模式进行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同样是保障赛事重要的交通方式,需要根据赛事服务需求加开公共交通线路或提高部分线路发车频次,来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和使用强度。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开设34条奥运专线,赛时围绕奥运场馆依照赛事安排调整运营时间和发车频率;2018年平昌冬奥会则开设了20多条观众班车(Transportation for Spectator, TS)线路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并将其纳入赛事交通服务体系,各客户群体包括持票观众可免费乘坐。

2、划定出行权限

各客户群出行权限由注册卡信息决定,注册卡上会标明客户群可享受的交通服务代码,出行权限具有“向下兼容”的特点。一般赛事的客户群出行权限。以奥运会为例,根据赛事参与人员对赛事举办的重要程度,国际奥委会对各客户群交通服务优先级和主要交通服务类别进行详细划分。

3、确定交通服务时间

(1)确定交通服务日期

交通服务整体的服务日期由官方入境口岸抵离服务日期决定,一般在开幕式前7~14天开始,至闭幕式后2~3天结束。不同类别交通服务的起止日期不同,交通服务起止日期由组委会经与各客户群代表商议后确定。为充分体现节俭办赛理念,可视需求缩短部分专用交通服务时间。

(2)确定每日服务时间

交通服务每日运行时间由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日程、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运行特点决定,不同客户群到达和离开场馆的时间特征不同。班车作为集约化出行模式,按照赛前制定好的线路和时刻表运行,一般采用“到点即发、坐满即走”的运行模式。在服务时间上,除媒体驻地至媒体中心班车线路需要24 h运行外,其他班车线路根据竞赛和训练日程仅在赛前至赛后某一时段内运行。对于团体项目运动员班车、训练场馆班车等出行需求不大的班车服务,可采用预约的运行模式。小客车交通服务时间应严格限制。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T1和T2服务时间限制在7:00—24:00,其他时间使用T3合乘车出行。T3包含即时服务和预约服务,在标准制定时需明确即时服务反应时间和提前预约的时间。对于专用分配车辆,可采用预约使用的方式限制车辆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由组委会提供驾驶员的,服务时间需考虑驾驶员每日工作时长。收费卡车辆和租赁车辆为有偿的交通服务,使用时间由各客户群体自行确定。另外,为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和使用率,注册人员在注册卡激活后可优惠乘坐城市公共交通,持票观众同样可在当日门票日期下优惠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优惠政策和优惠乘坐时间由城市政府和主办城市组委会共同确定。

4、规定交通服务范围

赛事专用交通原则上仅为与赛事有关的出行活动提供交通服务,服务标准需要对不同类型车辆明确服务范围,驾驶员可拒绝在规定范围以外的区域提供交通服务。由于班车线路会制定明确的车辆行驶路线和上落客点位,服务范围规定主要针对T1~T3车辆和专用分配车辆。对于赛区内短距离出行,车辆行驶范围应覆盖各客户群主要出行场馆(场所)。尤其是对于灵活度较高的T3交通服务,需明确即时服务点位和预约服务点位,例如在竞赛场馆和部分非竞赛场馆提供即时和预约服务,在驻地和其他服务设施仅提供预约服务。对于跨赛区长距离出行,需要考虑车辆运输成本、驾驶时长、能源类型和服务水平等因素规定车辆可否跨区域出行。例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平昌(山地赛区,举办雪上项目)和江陵(举办冰上项目)之间直线距离约50 km,T3车辆不能跨赛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仅可乘坐媒体班车或高铁跨赛区出行。对于收费卡车辆,因由主办城市组委会提供车辆和车证,一般对车辆行驶范围同样有一定的限制,但限制程度不及其他专用或分配车辆。租赁车辆是否有服务范围限制由各客户群与租车公司协商确定。对于公共交通可优惠乘坐的线路范围,如是否包括市郊线路、机场快线等,由主办城市组委会和城市政府共同确定。

5、其他

相比赛事出行,开闭幕式和官方会议等出行目的地相对单一,且各注册群体集中出行特征更为明显。开闭幕式和官方会议交通出行只需提供更为集约化的班车服务,针对上述活动可停止运行T1~T3和专用分配车辆等小客车交通服务。

 

来源:公众号“城市交通”(作者:张颖达)

 

 

 

News.

行业资讯